2025年7月4日至11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港兴链动深研探,机砺匠心拓新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通州湾地区,围绕“调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在港口运输行业的落地”这一主题,深入港区、走访企业、研讨问题,从国家战略到基层运行,全面探寻“江海联动”“多式联运”等体系在现实场景中的转化路径,书写青年学子的调研答卷。
从展馆到管委会,在“蓝图”中建立港口理解坐标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联合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作为国家战略的一环,通州湾的规划蓝图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实践团走进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规划展示馆,从国家战略视角切入,通过模型、图纸、年表与影像资料,梳理港区发展的逻辑主线。展板上“起步港区”的定位清晰可见,吕四港被赋予“先行启动、逐步成型”的阶段任务,一条以“江河海联动”为核心的集疏运通道正从图纸走向现实。

(实践团于通州湾规划展示馆合照)
随后,团队前往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通过实地访谈与数据沙盘,成员们进一步厘清“2+2”码头的功能结构: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与两个10万吨级通用码头协同运转,构建起现代化港口装卸体系的基本骨架。港区如何衔接腹地、岸线如何承接货流,实践团在规划层面初步建立了港口理解的空间坐标系。

(实践团于吕四港经济开发区听讲解员讲解沙盘模型)
河海联通与铁港协同,交通网格里的战略脉络
在调研的中段,实践团将视角从宏观规划转向交通系统的实地观察。吕四港的运输网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江河通道、内陆铁路与公路系统形成高效协同。
团队前往江苏中外运吕四港重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实地查看内河码头运作。泊位两侧,重型机械正在完成货物转运,沿河而建的联运平台展示了内河航运在江海联动中的支撑作用。运输流程清晰高效,货物从船舶上岸几乎无缝接轨至堆场,标志着水路集疏系统已初具现代港口应有的吞吐能力。

(实践团于吕四港片区参观调研内河码头)
在吕四港站物流基地内,实践团观察了铁路专用线与港区道路的连接方式。装卸车辆在站台区域有序调度,铁路货运与港口作业实现同步对接。码头与铁路之间的物理连接构建起了“通道型”网络结构,成为长三角多式联运体系的关键一环。

(实践团于铁路站合照)

(实践团深入铁路站调度室调研)
这些实地观察构建了对“江河海”与“水铁公”联动机制的切身体感,也让团队逐渐明晰港区如何通过交通枢纽功能,嵌入整个区域的产业链条与经济循环中。
数字系统中的微尺度优化,自动化港口的技术升级
在港口运输体系逐步走向智能化的今天,实践团将目光投向码头作业背后的数字系统。调研过程中,团队深入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通过参观远程控制中心、观测自动化设备运行流程,尝试梳理自动化港口的运作机制与潜在瓶颈。
自动化岸桥、轨道吊与智能调度平台构成港区作业的主力框架,在屏幕与传感器的联动中,完成集装箱的高效转运。然而,实践团也注意到,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关键感应节点存在精度不稳、维护复杂等问题,影响整体运行的连贯性与可靠性。
围绕系统识别逻辑的优化,团队尝试从硬件感应方式、路径标识策略与操作交互流程等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初步形成了有关感知方式替代与操作规范提示的构想框架。成员们意识到,自动化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叠加,更涉及到各环节之间的稳定对接与可持续运行,这为港口未来的智慧升级留下了技术思考空间。

(实践团于集装箱公司观看数字孪生系统展示)

(实践团与企业就自动化识别系统开展座谈)
属具之问与制造现场,青年设计回应生产现实
在自动化系统之外,实践团将视线转向作业现场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叉车属具的结构适配问题。作为衔接货物与载具的操作末端,属具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装卸效率与作业安全,在码头运输流程中虽小却不可忽视。
通过现场调研与作业视频观察,成员们发现,面对形态各异的吨袋货物,属具频繁更换、适配度低等现象较为普遍,背后折射出末端装备对复杂工况适应能力的不足。围绕这一问题,团队尝试从结构调节机制与安全稳定性角度展开初步思考,探索可能的优化方向。

(实践团与技术人员交流想法)
为增强对港口装备体系的整体理解,实践团还前往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实地参访。在岸桥制造车间,成员们观察了大型港机的结构布局与属具接驳模块,逐步构建起“小属具”在“大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也意识到结构创新需在工业标准、制造逻辑与协同接口之间取得平衡。

(实践团于振华重工长兴基地与老师交流感想)

(实践团于振华重工现场合照)
在为期八天的调研中,实践团围绕“战略通州、智造通州、设计通州”三条线索,走进展馆沙盘与调度现场,探访江海节点与制造车间,于图纸与钢架之间搭建起对国家战略与基层实践的桥梁。通州湾的港口一线,也成为实践团观察区域协同与产业联动的真实窗口。团队成员们在实地中积累认知,在碰撞中形成方案,在调研中磨砺专业素养。接下来的日子里,设计优化、宣传可视化等工作将持续深化。通州湾,这片面向深蓝的热土,已经留下了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一行脚印。回望此行,是青年学子走向实践、投身时代的生动注脚,也将是我们人生旅途中闪闪发光的一页。(摄影:邹范骏荣 撰稿人:费锣鸿、俞思颖)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