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30日,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与世界心脏病学大会同期在上海举行。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表示,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占据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45%。目前心血管疾病下降拐点尚未到来,年轻化趋势显现。从全球范围来看,心血管疾病防控形式依然严峻。
创新中医药疗效在临床得到验证
与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话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在“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系列重大突破研究解读专题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指出,“近年来,系列通络药物开展的相关研究,如CTS-AMI研究、QUEST研究以及SS-AFRF研究等,在国际顶刊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布,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中医药现代化之路有很多路径,中医药的疗效已在临床中得到验证,再以现代循证医学验证其效果,未来将大有可为。
王建安院士
会上,王建安院士、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吴宗贵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梁春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担任论坛讲者,详细介绍了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相关临床研究,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最新进展及最新成果。
创新中药在冠心病领域取得进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针对心血管事件链上众多治疗国际难点,深入探索了创新中药在有效干预心血管事件链方面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系列成果。
吴宗贵教授充分肯定了通络药物的临床疗效和重要价值。他表示,这些成果的取得,不仅体现了络病理论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巨大魅力。
“通心络显然是中药治疗冠心病的代表药物之一,长期以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基于这些证据,中国专家精心撰写了《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3月29日,《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重磅发布,该《共识》汇集了西医、中医以及中西医结合领域专家的智慧,旨在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准和规范的指导。6月28日,在第十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和世界心脏病学大会(OCC-WCC2024)的冠心病介入论坛中,《共识》核心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权威解读,详细介绍了《共识》的撰写背景、形成过程及推荐意见,并对通心络的循证证据和独特作用机制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霍勇教授指出,近年来创新中药在冠心病防治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其成果在临床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共识》的发布,不仅将促进通心络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用,更将为全球冠心病的防治事业贡献中国传统医学智慧和中国方案。
霍勇教授解读《共识》
聚焦治疗难题的《共识》应运而生
霍勇教授指出,近20年来我国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死亡率下降的拐点仍未到来,且冠心病复发率和住院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及经济负担沉重。尽管近年来冠心病领域的诊疗技术和治疗手段进展迅速,但是在标准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的基础上仍然存在较高的残余心血管风险。因此,临床需要新的管理策略来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在“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医药“治已病”、“防未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显示出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既往众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以进一步为冠心病患者带来获益。尤其是2023年10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CTS-AMI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JAMA杂志发表,为通心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支持。
基于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担任指导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吴宗贵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林谦教授作为核心专家组成员,组织国内四十余位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参与,精心讨论撰写了《通心络防治冠心病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结合现有文献证据、专家意见以及临床使用经验,对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给予15条推荐意见,以期规范通心络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