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五位一体”教育模式,培养能担当重任的忠诚卫士
对公安院校来说,实施忠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忠诚教育是培养共和国忠诚卫士的主要途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依托74年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校、局合作育人,以及地处北京的社会课堂资源优势,强化了“扎根神州大地,立足公安行业”的鲜明办学特色,积极响应国家安全战略重大人才需求,遵循“清课堂、善实践、筑灵魂文化、合力育人”的根本理念,围绕“警官忠诚教育”这一根本任务,构建了“集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循序渐进立体化教学内容+多维实践载体平台+协同教育共同体+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忠诚教育“三轮教育”的“公立大学”样本,充分展示了公安院校的“大思政课”。经过五年多的实践,这种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成功入选2017年“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项目”。2020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本科教育团队,2022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公安院校忠诚教育的第一张蓝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坚持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的统一。从人民警察的性质、职能和法律职责、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三个方面入手,明确了“政治忠诚教育、人民忠诚教育、法律忠诚教育、组织忠诚教育”的忠诚教育任务标准,加强了学生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法律意识、纪律意识教育。
构建忠诚警察教育的“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群。学校坚持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相统一,按照系统思维和全程教育的工作思路,从政治素质提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培养三个维度,以忠诚教育为核心,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通识选修课、素质教育专题课、社会实践训练课、系列主题公开课”集群化、模块化的“五位一体”忠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全体学员。
分步实施立体化的忠诚教育教学体系。学校坚持精准识别与精准发力相统一,运用“分层分类”的教学思路和精准思维的认知方法,在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任务的前提下,依托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4+1”必修课和选修课,重点开展大一至大四整体国家安全观和人民公安史的教育教学。通过“循序渐进的主题教学”方法,实现忠诚教育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通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忠诚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和主阵地作用。
丰富公安特色实践警察教育平台。学校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相统一,充分利用北京市社会课堂特色资源,挖掘编制校内外“忠诚教育资源地图”,构建“党和国家大型活动服务保障+警务管理模式+重要纪念日主题实践活动”多元化忠诚教育实践载体平台,拓展忠诚教育时空领域。体现了战时与平时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联动,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打造具有公安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常态化实践教育机制,打造忠诚教育延伸课堂,实现忠诚教育全覆盖。
加强多学科合作教育警察。学校坚持专兼职合作、校内校外联动的格局,发挥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校局合作联动的教育优势,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组建了“思政课专职教师+专业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公安标兵+理论专家”的忠诚教育“大教师”团队。特别是依托“公安英模进工大”、“优秀校友回工大”等活动,开设“忠诚之路”系列公开课,打造“双师课堂”,形成合作联动的忠诚教育共同体。
优化校园文化的多维教育环境。学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挖掘和提炼人民公安红色基因,塑造“忠诚、法治、英雄、廉洁”的特色校园文化,将其转化为忠诚教育的丰富资源。以警察博物馆、校史馆、忠诚广场等场所为环境教育的重要支撑,打造忠诚教育系列品牌,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环境教育体系,实现“显性思政课”与“隐性思政课”同频共振,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构筑忠诚教育的文化基础。
“服务和保障党和国家大型活动”成为学校忠诚教育最重要的“大课堂”、实践教育的“练兵场”、成效检验的“试金石”。5年来,近2万名师生参与了G20峰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庆典、2022年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等活动的服务保障。学生通过情景式、体验式、大规模的安保志愿服务实践,积累并形成了“忠诚使命担当、攻坚克难顽强意志、团结守纪律优良作风、崇尚卓越价值追求”的安保志愿思想。学校师生的优异表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学校多次荣获集体一等功、二等功。2名师生获得个人一等功,9名师生获得个人二等功,1013名师生获得个人三等功,10435名师生获得个人嘉奖。
各级公安机关对学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满意率极高,给予高度评价:政治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职业认同度高、纪律作风好。实践证明,系统的忠诚教育锤炼了学生的警察政治意识、警察职业意识和警察身份意识,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李彦)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